首页 > 日常笔记 > 正文

前言:打败我们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我们对待工作事务的态度。所谓自我消耗,就是在琐事上反复纠结。要知道,只有内心豁达了,工作才会顺利推进。——学技巧

 

听到一个故事,颇有感触。一位职场人士为了挑选一款办公用的笔记本电脑,左思右想,直至深夜12点,还在犹豫不定。

他的室友都已经熟睡了一觉醒来,便问他:“几千块的笔记本电脑你要研究多久。”他这才猛然发觉,自己为了寻求性价比最高的电脑,已经耗费了数天时间:先是挑选品牌,而后在各个电商平台搜索,在不同的配置型号间徘徊比较。

今天尤其夸张,一直纠结到12点,仅仅是因为他发现一家小店铺的电脑,要比大品牌旗舰店便宜500块。他既想省这500块,又担忧电脑质量不过关影响工作效率。于是,他在买家评价里仔细查看,放大每一张晒图,审视细节,寻找差评。结果却发现,就算是大品牌旗舰店的电脑也存在一些差评反映的问题。就这么着,为了省500块,他浪费了一整晚,为了追求所谓的性价比,他浪费了数天的光阴。完全没有意识到,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工作事务,而电脑的质量问题,其实通过售后服务就能解决。而他之所以如此纠结、焦虑,正是因为深陷自己的思维泥沼,从而总是在琐事上自我消耗。

就如同有句话所说:真正阻碍一个人的,不是外界的阻碍,而是内心的禁锢。

“消耗性思维”,正是困住许多职场人士的枷锁。

 

完美主义思维

 职场专家分享过一个实例。一位职场人士,为了在工作上表现出色,不但投入了全部的精力,而且不断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。从日常的办公文档格式,到项目的策划方案细节,他都力求尽善尽美。每个任务的执行步骤,他都精心规划。然而,他对完美的过度追求,却使他对自己和同事的要求近乎苛刻。他紧紧揪住每一个小失误,一旦同事或自己未能达到他心中的标准,就会严厉批评:“我都做到这个程度了,你们怎么还是不达标,对得起整个团队的努力吗?”同时,他也对自己极为苛待,常常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完美而焦虑烦躁。周围的人看着他,都觉得他活得太累。是啊,职场工作不是艺术品雕琢,过度执着于完美,有时候反而成为工作推进的绊脚石。在小事上纠结,在团队协作中挣扎,在职场成绩上消耗自己的负面情绪,也在一点点侵蚀团队的活力。

面对工作中的不完美,如何做到接纳、包容、不焦虑?

学会包容同事的小失误,接纳自己的能力边界,对非原则性的小错“视而不见”,对无关大局的瑕疵“听而不闻”,对不影响结果的细节“置之不理”,才是职场的智慧。不苛求满分,放下过度的要求,轻装上阵,你会发现,优秀的职场人,80分就够了。

 

反刍思维

 

之前听闻一个事例。

一位员工参加完公司会议后,同事问他会议上老板提到的一个项目内容。他却说,他和老板打招呼时,老板没有太热情的回应。然后就不停地琢磨老板的态度,回想自己打招呼时,用词是否恰当,表情是否合适。

接下来的几天,甚至开始回忆自己以前和老板所有的互动,试图从中找出老板态度冷淡的“真正原因”。然而,事实只是因为老板当时正在思考会议中的重要事项而已。这虽然只是个事例,却非常典型。职场中,很多人就经常陷入这样的烦恼,反复不断地自我消耗。工作上但凡出现一点小差错,表现不尽如人意,就开始一连串的“反省”:自己为什么会这样?

是不是哪个环节没做好?

当时要是换一种做法就好了……这其实就是反刍。

就像牛反刍,把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一样,我们把记忆中的工作细节一遍遍翻出来重复感受。这种思维,就是一种自我折磨,不仅会持续加深负面情绪,还会干扰我们的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,进一步加重精神上的自我消耗。有句话说得好:不要为已经过去的错误懊恼。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,无论你多么懊悔、自责和纠结,都如同作茧自缚。明智的职场人,是解决问题,坦然面对现状;是立足当下,同时规划未来。

 

比较型思维

 

先给大家举个例子:一份项目报告,自己的团队完成得非常不错,各项指标都达到了90分以上。你是不是觉得相当满意,甚至想给团队成员一些奖励,比如组织一次聚餐。

然而,当你在行业交流中,得知其他公司类似的项目报告,各项指标都在95分以上,甚至有些公司达到了近乎满分。你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团队的成果不那么值得骄傲了,90分仿佛变得很普通了。这就是比较带来的自我消耗。某位管理学家在书中提到过,比较是职场焦虑的开端。因为比较,你会觉得自己的团队处处比不上别人,你的满意度会降低,你的焦虑感会迅速增加。

因为比较,你变得难以对现状感到满足。看到同行企业盈利比自己所在的公司多,内心便坐立不安;听闻曾经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如今发展得更加迅猛,又感到沮丧挫败。

著名企业家马云说过:

一个企业的价值,取决于它能够清晰地找准自己的定位,坚守自己的发展道路,而不是盲目地与别人比较。向外比较难以获取真正的成长,向内审视自身才是关键。与其羡慕其他公司的成果,不如尊重自己团队的独特性,学会看到团队的每一次进步,团队才能逐步成为你理想中的样子。

同样,与其羡慕别人的职业成就,不如努力用行动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能力,你才会塑造出自己想要的职场生涯。

 

凹凸镜思维

一张蓝图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墨点。若问你看到了什么,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“一个墨点”。

然而,我们却忽略了,墨点之外,那一大片的空白区域。我们在职场中对待同事或自己时,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:总是盯着一些小毛病,小失误,却忽视了自身和同事身上众多的闪光点和潜力。而这,就是凹凸镜思维,放大看缺点,缩小看优点。

其实,领导或同事紧盯着他人的缺点不放,初衷无疑是希望对方能够改正这些缺点,变得更加优秀。但殊不知,越是关注、越是放大这些缺点,反而可能使问题变得更多,缺点也更加难以改正。相反,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或同事变得更好,就应该多关注优点,多挖掘潜力。

就像某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,面对一位绩效很差的员工,他能看到员工想要提升绩效的决心,找到员工可以改进的方向。成功帮助员工从低绩效,逐步提升到中等绩效、中高等绩效……最终成为团队中的骨干力量。

正如有句话说的:职场不是揪着缺点不放,拼命改造他人,而是要赏识他人的优点。领导的批评和否定,就像是在员工的热情之火上泼冷水,只会让员工更加焦虑、消极。而表扬和鼓励则会开启员工职业发展的另一扇大门,让员工在积极的氛围中,不断成长,进步。

 

灾难化思维

职场中总有这样一群焦虑的员工:

自己稍微在一次会议上发言表现不佳,就担心自己一辈子都会在职场上不受重视,无法得到晋升机会。项目一次没有达到预期目标,就悲观地认定自己未来没有前途,整日忧心忡忡,担心自己在公司里难以立足。

在工作时间多休息了一会儿,就如临大敌,甚至推演出这样一段逻辑:

休息一会儿 = 工作不努力 = 绩效不达标 = 被公司辞退 = 职业生涯完蛋。

己但凡出现一点点小问题,在自己心里就成了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。殊不知,真正击垮人的,从来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你头脑里的“灾难化想法”。那些因为焦虑、自我消耗、恐慌而放大数倍的负面预期,才是引发你痛苦的根源。心理学上,有一个著名的“职场压力箱”实验。

实验者按要求写下自己对未来一个月工作的担忧,数周后拆开纸条,发现85%的担忧都未曾发生。接着,实验者又写下当下让自己焦虑的工作事项,几个月后再看,多数烦恼早已烟消云散。所以啊,职场人士们与其过多推断未知的结果,不如看开一点,少想一点,心宽一点。把自己从灾难的想象中拉出来,就能以平和之心应对职场的挑战。

 

怨妇思维

 

几年前在行业刊物上看过一个故事。一位职场人士在经历了一次职场挫折后,成了公司里边缘部门的一员。一位部门经理很欣赏他的能力,对他的遭遇也很同情,便想把他调到自己的核心项目组,还打算培养他成为项目的骨干成员。但这位职场人士却整天唉声叹气,不仅喜欢跟同事抱怨公司的不公平,面对新的工作机会也总是消极对待。久而久之,这种消极的态度不仅让同事们渐渐疏远他,也让他的职业发展陷入了越来越大的困境。

有句话说得好:职场中的烦恼起源于困难本身,但让烦恼得以延续下去的却是抱怨。要知道,同事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变得友善;上司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变得宽容;工作更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变得轻松。凡事爱抱怨,只会让自己在一堆麻烦事里,慢慢被拖垮。所以啊,与其抱怨身处困境,不如积极寻找出路。

就像《当幸福来敲门》里的克里斯·加德纳,生活穷困潦倒,他既要努力寻找工作机会,又要照顾年幼的儿子。生活压力巨大,他却从未放弃希望。他努力拼搏,用行动改变可以改变的,用乐观接受不能改变的。用他的话说就是:“当你认为最困难的时候,其实就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时候。”是啊,当我们抛弃无谓的抱怨,以乐观和行动面对职场的挑战时,机遇和成功终将如期而至。

杰克·韦尔奇曾说:“如果你的职场生活出现了烦恼,相信我,一定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。”一个职场人士,拥有怎样的思维,就会有怎样的职场生活;拥有怎样的认知,就会怎样去对待工作和同事。所以啊,如果你也觉得内心满是自我消耗、焦虑、烦恼,不妨从打破思维的高墙开始。

学会欣赏同事,积极工作,豁达处世,乐观进取。这样,才是对同事,也是对自己的真正负责。

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评论信息
picture loss